想象一下,突然有一天,你感觉自己无所不能,思维如闪电般飞速运转,几天几夜不睡觉也精力充沛,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。这种看似 “开挂” 的状态,很可能是躁狂在作祟。躁狂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阶段,它并非单纯的情绪高涨,而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,常常被误解为单纯的情绪高涨或精力充沛,对患者的生活、工作和人际关系有着巨大影响。
从医学角度来看,躁狂发作的诊断有着明确标准。
根据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》(DSM - 5),躁狂发作需持续至少一周(若因严重症状需住院治疗,则时间不限),期间患者情绪异常高涨,呈现出一种脱离现实的兴奋状态。
这种兴奋并非源于生活中的喜悦事件,而是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的外在表现。不同于日常的开心,而是达到了夸张、难以自控的程度。他们可能会变得异常健谈,说话滔滔不绝,甚至打断别人的谈话;思维奔逸,想法一个接一个,话题转换迅速,旁人很难跟上节奏。
患者的自我感觉极度良好,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能力和才华,出现言语增多,说话速度极快,甚至出现音联、意联现象,例如从 “太阳” 联想到 “向日葵”,再联想到 “梵高的画作”,思维跳跃令人难以跟上,进而做出一些冲动、不切实际的行为,如盲目投资、冲动购物等。
躁狂的出现并非偶然,它与遗传、神经生物学因素、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。有家族精神病史的人,患躁狂的风险相对较高;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失衡,如血清素、多巴胺等水平的异常,也会影响情绪调节;长期的压力、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,如失业、失恋等,都可能成为躁狂发作的诱因。
躁狂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。患者在工作中可能因过度自信而贸然开展不切实际的项目,最终导致失败;在人际关系方面,其夸张的言行可能引起他人误解,破坏与家人、朋友的关系。了解躁狂的真相,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它的第一步。